四位能源*思辩:“十四五”是煤电发展与转型的关键窗口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 2020-06-17 二维码分享

2020年是中国“十四五”电力规划制定的窗口期。无论是今年1月国家能源局召开的“十四五”电力规划工作启动会议,还是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了进一步提升电力供应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性。

在中国能源转向追求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未来五年要以何种途径来实现能源安全和电力供应稳定,已成为能源业内广泛讨论的话题。

各方意见:煤电角色之辩

从2019年开始,关于继续扩大煤电装机规模以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声音不断涌出。国网能源研究院认为,2030年前后中国电力系统中需要12亿千瓦以上的煤电装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建议煤电装机在2030年达到13亿千瓦的峰值;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则认为煤电装机到2035年要达到14亿千瓦才能满足电力需求。

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则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国无需新增煤电装机。

从历年统计数字来看,的确,中国从2015年开始出现煤电产能过剩的问题,煤电机组利用率持续下降,年运行小时数从2014年的4746小时下降到2019年的4384小时。

中国电力系统近几年一直存在整体电力过剩、而尖峰电力短缺的问题。如果依赖增加电源来满足*大电力负荷需求,将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造成严重的投资浪费和电力资源挤压。

可见,各方对中国煤电未来增长空间的判读出现如此巨大分歧的关键点在于,在确保未来电力安全和满足*大电力负荷的不同解决方案中煤电应扮演何种角色。

后疫情时代的产业机遇

当前,中国电力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难题,是经济生产与社会民生的短时尖峰负荷供应短缺,背后根源是中国电力系统结构性问题——基础电源过多、尖峰资源不足。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渐缓和,社会生产恢复、新基建提振电力消费、经济增长向服务业转轨和多元化用电需求增长,“十四五”电力规划、尤其是煤电规划,需要更充分地考虑国家中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计划也大力推进了大数据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新基建的发展。这些新基建未来将有助于更好地预测用户需求,管理能源调度,优化电网调峰。

近期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意见稿,也在传递着利好消息,大数据和新能源车充电桩等新基建的大力发展将进一步强化电力安全,并减少电力体系对新建煤电的需求。

聚焦——煤电效益与转型路径

如何建设更稳定经济的电力供应体系?如何制定更科学的调度保障路径?如何明确在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中煤电的定位与功能?

当下世界经济和能源需求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十四五”电力规划更需要重新审视僵化单一的电力供应思路,把握好新能源、新基建、大数据等技术发展窗口。

国际非营利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中华环保联合会、能见「麒麟学院」,将于6月19日下午2:30-4:30举办线上研讨会,并邀请到李俊峰、胡兆光、徐震、袁家海四位*能源*,共同探讨当前电力体系规划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转载自见能源之新,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如有对您造成影响,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